江苏: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现代文明光彩——泰州市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有机结合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近年来,泰州市宣传文化部门着力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在认真梳理分析历史文化资源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完善不足,创新举措,力求推陈出新,以期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发展自信,助力当代精神文明建设。
一、泰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概况
泰州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美誉,滨江襟淮,文风鼎盛,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吉祥文化之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泰州孕育出了别具风采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持续影响着泰州现代文明的发展。
(一)戏曲人文源远流长 戏曲评话是泰州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具有五大亮点:一是《牡丹亭》创著者汤显祖的老师为泰州学派的罗汝芳;二是清朝剧作家孔尚任在泰州创作出了《桃花扇》,这是继明代《牡丹亭》之后又一部杰出的戏曲作品。《桃花扇》被视为明清传奇戏曲的压卷之作,被誉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三是明末清初泰州出了一位评书表演艺术家柳敬亭,被后人敬称为评话之祖;四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父亲、“同光十三绝”之一的梅巧伶出生于泰州;五是泰州淮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淮剧陈派创始人、淮剧表演艺术家陈德林是该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
(二)教育文化远近闻名 泰州“教育之乡”的美名名副其实,仅宋、元、明、清四朝就有泰州籍文武进士、举人800多人。以宋代教育家胡瑗、明代哲学家王艮等为代表的教育文化影响深远。泰州中学、泰州二中建校百年,培养的众多学子中有不少已成为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省泰中附中校园内的安定书院旧址、五一路上的王艮祠堂(崇儒祠)以及扬郡试院旧址等都是良好的教育旅游资源。
(三)居民文化古朴典雅 泰州城市安定,历史上特别是明清以来受到战争的创伤较小,故明清建筑存世较多。目前,泰州保存较多且比较完好的明清民居、街区小巷和清石板,例如泰州城区稻河岸边的明清五巷建筑群,草河两岸的朱氏住宅、戈氏住宅、韩氏住宅、支氏住宅、王氏住宅等,均具有“古朴、典雅、封闭、宁静”的文化特色。辖区内保存较好的古镇还有姜堰的溱潼镇、港口镇,兴化的戴南镇、垛田镇、周庄镇,泰兴的黄桥镇等,都很有文化底蕴。
(四)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泰州民俗风情万种,泰兴的花鼓、姜堰的莲湘、靖江的讲经、兴化的民歌等,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尤其是姜堰溱潼的会船,更是蜚声海内外,被列入“中国十大民俗”之一。梅垛镇的“斗七巧”,张沐镇、娄庄镇等地的“仓龙舞”,白米镇的“跑马灯”,马庄镇的“滚莲湘”“撬荷花”,叶甸镇的“牵驴花鼓”,溱潼镇的“舞龙灯”“划龙船”,娄庄镇的“莲花落”,兴泰镇的“河蚌舞”,俞垛镇的“六人花鼓”,淤溪镇的“踩高跷”,宣堡镇的“鼓儿书”等,或雅致秀美,或刚劲质朴,或活泼灵巧,或风趣诙谐,常年活跃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广受老百姓欢迎。
(五)宗教文化颇为壮观 泰州有千年古刹光孝寺。光孝寺不仅是泰州首刹,在大江南北也是有名的道场。清末杨仁山居士有言:“江苏名山方丈占泰籍者十之七八,僧徒之发达,盖于斯为盛”。泰州城区尽管很小,但佛教寺庵庙宇却不少。据史料记载,泰州城区除光孝寺外,还有东山寺、西山寺、南山寺、北山寺、雨声寺、永宁寺、觉正寺、净因寺等九大寺院,另还有一百多所寺庵庙。寺院之多、庵堂之众,确实罕见。除光孝寺外,泰州还有古关帝庙、泰山行宫、城隍庙以及泰兴的庆云寺、靖江的孤山寺、生祠岳庙、兴化的上方寺等。
(六)水乡文化内涵深刻 泰州靠江临海,与水相依。千百年来,江、准、海三水汇聚,清、浑、咸三味交融,城内城外水网密布,街河并行,水城融为一体。以河道形成的“水巷”,临水而建的街坊,跨水而建的造型各异的桥梁,星罗棋布的各代水井,充分反映了古城的传统文化特色,具有独特的风情,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成为泰州文化名城的标志。运盐河、凤城河、济川河、稻河、草河、环溪等,每条河都有历史典故;新建的引江河、溱湖、凤凰河三个景区均已建成国家级景区;靖江、泰兴、高港紧贴江边,受江水滋润;姜堰、兴化受里下河河水哺育。特别是兴化,自古就是一座水城,孕育了施耐庵、郑板桥等一大批享誉中外的文人墨客。
(七)盐税文化独具特色 历史上的泰州是全国重要的产盐区。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封刘濞为吴王,令其“东海煮水为盐”。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唐朝恢复盐税制度,泰州即设置盐税官,管理沿海各盐场,为全国六大盐区之首。南唐升元初(937)年,更因盐税丰盛,海陵县升为泰州。宋绍兴末年(1163)年,泰州所收的盐税高达六七百万缗。明万历年间泰州税额盐引过两淮盐引之半。2000多年的海盐生产史,在泰州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存。如沉睡半个多世纪的古税务桥、林则徐所立泰州腾坝税务告示碑、北宋税务铜印等。以税制名的税务桥、税碑亭、税东街等为国内仅有。泰州还建有一座盐宗庙,殿内供奉着三尊盐宗塑像。
(八)红色文化可歌可颂 近代泰州的革命史迹可歌可颂,“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白马庙三野渡江指挥部”“海军诞生地旧址”“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纪念馆”等场馆以及“陈毅三进泰州城”“苏中七战七捷”等历史,在我党、我军历史上有着特定地位和重要影响。革命战争年代,泰州人民与军队一道,以一往无前、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和革命热情谱写了壮丽的诗篇。泰州有许许多多的战斗英雄,如特级英雄杨根恩、一级英雄朱波、苏中女杰高凤英、泰州地区第一个共产党员沈毅、“草鞋司令”陈玉生等。陈毅、粟裕、张爱萍、张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长期在此战斗、生活,留下了诸多佳话。目前,海军诞生地白马庙、海军诞生地纪念馆、新四军东进纪念馆、杨根思陵园、黄桥战役纪念馆、黄桥决战纪念馆、华东野战军渡江战役指挥部旧址等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
(九)健康文化饮誉中外 泰州发展大健康产业起步较早,基础坚实,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药、医、养、食、游”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并获批江苏省唯一的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首批康养旅游示范基地。30多年前,扬子江药业集团从两口水缸的小制药车间起家,秉承“求索进取,护佑众生”的文化理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现代神农的佳话;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医药工业百强榜首位;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胶囊、片剂、颗粒剂、输液、水针、口服液、糖浆剂等产品均已通过国家GMP认证。2019年,泰州市实现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值2148亿元,约占全省的30%,连续19年领跑江苏,在国内地级市排名第一。泰州的中国医药城是全国首家、长江经济带唯一的国家级医药高新区。
(十)园林文化极具魅力 泰州园林引人入胜,极具魅力。较为著名的有日涉园、梅苑、泰州公园、崇儒祠、郑板桥故居、李园船厅、鲍化池等。日涉园是苏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园不大,但构思精巧。梅苑有梅兰芳纪念亭和由全国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雕塑的梅兰芳汉白玉塑像,园内广植各种梅花,并有假山、水池、游廊点缀其间。郑板桥故居粉墙黛瓦,三方天井,点缀着几枝石笋、数竿修竹,使人产生无限的幽思。鲲化池为半圆形,直径38.57米,深7米,以方石砌成,池周围以石栏,其上雕有花卉、云彩、飞禽、走兽等图案38块……一园一品,风情各异,令人流连忘返。
(十一)吉祥文化生机勃发 泰州是全国首个“中国吉祥文化之乡”。泰州古代又称“凤凰城”,唱凤凰的习俗流行于泰州各地。泰州现存的古建筑中大部分雕刻有寓意深刻的吉祥图案,吉祥元素随处可见,内涵丰富,浸润着美好祥泰的文化气息。始建于东晋的光孝寺在南宋重修时,著名诗人陆游撰写了《泰州报恩光孝禅寺最吉祥殿碑》,其大雄宝殿命名为“最吉祥殿”,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全国唯一以“最吉祥”命名的大殿,是泰州佛教文化和吉祥文化的核心标识。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地有民间庙会80多个,各类祭祀祈福活动蕴藏着浓浓的吉祥氛围。
(十二)学派文化影响深远“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其创始人王艮给后世留下了追求真理、开拓创新、心怀天下、关注民生等丰富的思想遗产,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在王艮的思想体系中最为突出的观点有两个,一个是身乃天下万物之本,一个是百姓日用即道。由于身是天下万物之本,所以要尊身、安身、保身。又由于道就在百姓日用之中,百姓日用是判断“正道”与“异端”的标准,所以要关注百姓,要提高百姓的地位。“泰州学派”影响久远,精英辈出,主要传人有王栋、徐樾、赵贞吉、颜钧、何心隐、罗汝芳、李贽等。
二、弘扬泰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泰州市在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较为分散 当前泰州市传统文化研究分散于各高校、科研院所、研究会、部分事业单位等单位。各研究机构对于本单位从事研究的内容有较深的把握,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机制和平台,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学习、借鉴,没有形成整体推进泰州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研究、弘扬、传承的合力。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相对单一 当前,泰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依靠讲座、博览会等形式,侧重于传统文化项目内容的分析和基本的展示,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文化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偏弱。城市建设中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旅游产业中传统文化的转化利用比较薄弱。
(三)部分优秀传统文化未得到充分发掘 泰州市传统文化中的吉祥文化、水乡文化、健康文化、宗教文化等得到了较好的挖掘。但也有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项目如:红色文化、学派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等,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四)优秀传统文化人才缺乏 总体来看,泰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人才老龄化情况较为严重,青黄不接,形成断档。以文化方面为例,知名的专家如陆镇余、陈德林、孙建国、吴双林等,均已退休,有些甚至已年近八十。而年轻的研究人员还没有真正担起研究重任。同时,部分非遗项目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一旦传承人过世,项目很可能就消亡。
三、弘扬泰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举措
实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通过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才能取得实质性成果。
(一)追本溯源,总结梳理,进一步加强泰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调查研究
一是推进泰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普查。在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全市传统文化资源排查摸底,实行传统文化资源造册建档,尽快形成文化资源分级分类管理格局。推进实施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探索打造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传统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突出重点项目采录和保护,对市内现有的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分批进行数字化采集,对已有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转换,做好数据的整理、存档工作,对濒危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整理记录。
二是加强泰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支持省社科院泰州分院积极推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究和传播基地建设,在深入发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文献资料收藏中心,深化重大课题研究。邀请市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对泰州吉祥文化、红色文化、戏曲文化等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研究阐发和价值提炼,确立一批传统文化研究课题,推出一批学术出版成果。推动泰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接续和理论研究创新,把具有代表性、富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内核萃取出来、点亮起来、推广出去。
三是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学术交流。组织开展泰州学派国际研讨会、凤城河论坛、中华吉祥文化高层研讨会等传统文化学术交流,加强同国内外文化学者的探索互动,积极构建泰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讨和交流网络。四是加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编写地方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等。
(二)完善载体,丰富活动,进一步扩大泰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影响
一是建立健全全市博物馆体系。进一步拓展全市博物馆体系空间和数量类型,鼓励、支持民办博物馆建设,加强精品专题博物馆、特色博物馆和主题展厅建设,推动形成以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行业博物馆、民办博物馆等多种形式博物馆为重要组成的博物馆体系。进一步加强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和公众服务功能,提升全市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举办各类展览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实现博物馆、纪念馆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二是着力打造重点传统文化项目,推进建设历史文化街区。启动并完成涵东历史文化街区规划整治及文物保护,全面完成兴化北门历史文化街区和靖江季市古镇历史街区环境整治,加快人民海军诞生地旧址综合整治工程。在“街区”的打造上,抓住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契合点,推进文化遗产“进古巷”“进老街”,用文化资源丰富街区业态,活化街区文化。推进打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加大传统村落、民居保护建设力度,打造一批传承乡村记忆、地域文化特点鲜明,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特色文化村镇。按照“乡村面貌景观化、农事生活体验化、乡风民俗产品化、农副产品商品化”的要求,建设一批不同主题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规划实施传统文化景观项目。建设水上历史文化长廊,优先把“凤城河风景区”做大做美,力争用2-3年将凤城河“环起来”“连起来”,真正实现“东有梅柳桃,西有儒释道,南有楼阁塔,北有古民居”的文化风景带。建设海军文化园,放大“海军诞生地”文化品牌效应,重点打造“一核三区六基地”,力争用3-5年时间规划打造海军装备展示区、海军文化体验区、长江湿地游览区和海军官兵教育培训基地、海军军事体验基地、海军题材演艺基地、海工装备产业基地。提升改造安定书院,将安定书院保护利用与老省泰中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建筑景观设计与文化展示通盘谋划。建设中华吉祥文化园,形成吉祥文化元素的集中展示区,在凤城河沿线原址或移址复建凤凰池、凤凰墩等历史遗迹,让泰州的“凤凰城”有根有魂有特色。
三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编制泰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实施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研究实施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中心建设项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梯队建设,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进一步探索实践传统师带徒、家族传承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进一步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强溱潼会船、茅山会船清明习俗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促进生态保护区形成特色。
四是做大做强地方传统文化创作展示。策划举办好梅兰芳艺术节、溱潼会船节、靖江文艺节、泰兴银杏节、板桥艺术节等一批地方重点传统文化活动。通过办节,提升板桥道情、茅山号子、泰兴花鼓、姜堰滚莲湘、靖江讲经等泰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作能力和展示水平。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非遗传承人从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泰州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更多的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做好戏曲“像音像”工作,挖掘整理泰州优秀传统剧目,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组织实施好“泰州政府文艺奖”“微电影大赛”“泰州音乐奖”等评选工作,鼓励具有泰州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作品参评。
五是注重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转换。推动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融合,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吉祥文化、戏曲文化内涵,提炼萃取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符合当今人们审美情趣的典型元素,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加大对地方文创企业、文博单位、老字号等文创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深入挖掘泰州历史文化资源,做足历史文化名城、吉祥文化、盐税文化、戏曲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等品牌,全力推动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扩大游客的参与性。开发以王艮、岳飞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游;以五巷、涵西、老街等街区为代表的民居文化游;以凤城河、凤凰河、引江河为代表的水乡文化游;以梅兰芳纪念馆、中国评书平话博物馆、桃园、柳园等为代表的戏曲文化游;以光孝寺、南山寺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游;以安定书院、崇儒祠、学政试院等为代表的教育文化游;以海军诞生地纪念馆、黄桥战役纪念馆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游;以税碑亭、税务桥、税务街等为代表的盐税文化游;以医药城、扬子江为代表的健康文化游等特色旅游项目。推动传统文化与高科技融合,借助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制作为数码文化产品,利用数码产品的交互性、虚拟性和智能化、个性化特性提升传统文化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传统文化更容易被大众认同和接受。
(三)加强领导,完善机制,进一步提升弘扬泰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合力
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宣传部门牵头,文化、文联、社科联、高校、各类研究会以及发改、财政、住建、广电、报社等部门单位参与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工作协调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
二是要强化政策保障。制定和完善《泰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泰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政策,注重政策措施的系统性、协同性、操作性。要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相关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领域。要进一步健全投入机制,设立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支持传统文化课题研究、传统文化设施建设、传统文化人才培养、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推广等。要进一步优化传统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引进一批传统文化方面专业人才,选派一批青年文化人才到高等院校进修培训,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升专业队伍水平。加强乡土艺术人才培养,力争在民间戏曲、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舞蹈、民间文学等重点门类选拔培养一批乡土艺术人才。
三是要强化督查落实。要将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实绩纳入各责任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和追究制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动态监测和绩效评价机制,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四是要强化推广宣传。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和各类媒介,助推泰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全面系统整合文物、非遗、古籍等资源,在国内外友好城市举办“泰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周”,增强泰州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深入挖掘我市的地缘、人缘和文缘优势,有计划分步骤地推动泰州与国内文化名城建立长期对口合作关系,强化地域间的文化交流。加强与港澳台的文化交流,积极举办以泰州文化为主题的青少年夏令营、冬令营以及诵读、书写中华经典等交流活动,鼓励港澳台艺术家参与泰州梅艺、非遗博览会等品牌文化活动。
(注:该论文发表于《文化馆(站)全民艺术普及新阶段 新理想 新格局》——2021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作品集)